在信阳高新区成立初期,由于财力薄弱,采取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欠发达地区普遍采用的方法,解决建设资金极度短缺问题一是通过招商方式,由社会资本投资修建园区主次干道路、安置房和标准化厂房,高新区以土地使用权置换工程建设款,称为工程置换预选;二是以协议价出让土地,由企业先支付土地出让金,后完善相关手续,称为预付款预选地。这两类预选地简称两类地

在高新区20年发展过程中,两万多亩的“两类地”问题成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多次市、省、国家信访给高新区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是营造诚信政府形象的一大困局。“两类地”化解关乎企业、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乎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大局。信阳高新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尊重历史、共谋发展,把维护投资人合法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自我加压,以“五举措”打破“两类地”困局,给出“两类地”化解“高新经验”。

高度重视,压茬推动,用行动表决心

为解决此类问题,市、区两级领导高度重视,采取多种方式化解,尤其是去年以来,市、区两级均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两类地”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并以信访维稳、审计核算、政策法规、资金筹措等专班形式具体开展工作,形成主要领导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专班分责落实的工作机制,层层压实。自领导小组成立以来,专班负责同志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会商解决存在问题集体研究规范审计标准拟定政策细则制定问题交办督办机制、完善资料提供流程、认定二次投入与竣工验收等形成了工作有方案、部署有落实、推进有举措、问题有结果、进度有督促的工作推动机制。

主动约访,靠前化解,用真诚换理解

市、区领导多次约见投资人,了解诉求、回应关切的问题。高新区指派一名处级干部每日现场办公,统筹协调各专班工作,接待来访代表,宣传处置政策,积极做好投资人稳定工作。同时,按照四定四包要求,“两类地”开展两级包保,明确高新区处级干部和科级干部包保责任,每天坚持零报告工作制度。通过探索靠前信访机制,持续开展走访、约访,投资人对政策的理解不断加强,对问题化解的满意度不断提高,矛盾化解效能明显提升。

拓宽思路,细化政策,用实招破难题

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打破困局的原则,市主要领导多次召开政策专题会议,对政策完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经专班多次会商研究,制定了《信阳高新区兑现两类项目权益指导意见(试行)》《信阳高新区兑现两类项目权益指导意见实施细则(试行)“两类地”权益兑现实行“A+B+C”处置政策,A为本金(A1)和二次投入(A2),自签约之日起2年内结清;B为本金逾期支付产生的利息及违约金,自签约之日起5年内结清;C为信赖利益补偿,自签约之日起5年内补偿完毕。细则对处置政策适用范围、本金(A1)计息与支付、二次投入(A2)认定范围、计息标准与支付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既保障投资人的基本利益,又使其享受到高新区的发展成果。经大力宣传,政策接受程度由不足20%上升至65%2023年当年共签订《兑现权益框架协议》81份,签约率为55%,实现了里程碑式的跨越。

精准审核,协同发力,用严谨换信任

为确保投资人权益核算的客观、准确,审计专班接收并开展审计103个合同档案,面对面走访座谈80名投资人,进行一对一沟通,现场核实项目建设、地块置换和往来款项支付情况聘请3家会计事务所组建二次投入专项审计核算组加快认定核算工作,在加快工作的同时,确保审核结果的精准,不让国资受损,也最大限度保护投资人利益。

积极筹资,有序兑付,用诚信优环境

信阳高新区严格贯彻落实市两类地资金筹措工作专班专题会议精神市财政平台公司紧密配合,从加强与央企、省级平台合作、加快高铁以东区域开发建设进度、争取化债政策和专项债支持、完善高新区教育、医疗资源等配套四个方面,多措并举、部门联动、综合发力、多点突破,确保实现预定资金筹集目标任务。市财政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积极配合,将高新区成熟的土地纳入年度供地计划,优先保障出让、优先结算出让收入,共筹集专项资金4亿元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全部用于兑付已签约两类地,进一步增强了投资人的信心,有力促进了签约进展,强化了诚信政府建设,促进了营商环境优化

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和市直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信阳高新区“两类地”处置各项工作已经形成了经验,步入了正轨,投资人信心进一步增强、满意度逐步提高,为高新区和全市营商环境赢得了口碑。下一步信阳高新区将持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以精益求精、进取之心、拼搏之势、笃行之风抓好“两类地”化解工作,践行“高新经验”,助力营商环境的进一步优化提升。